抑郁症治疗和预后

   发布时间: 2021-10-22    访问次数: 913

治疗抑郁症,不仅是为患者解除痛苦,在使患者得以重返社会后,还可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治疗目标:提高临床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和恢复社会功能、预防复发。

治疗原则:全病程治疗原则、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量化评估原则、抗抑郁药单一使用原则、联盟治疗原则等。

抑郁症的全程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提倡选用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抗抑郁药。需要注意的是,精神类药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遵照医嘱服用。

目前临床上推荐使用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再摄取抑制剂(NaSSAs)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s) 等。

SSRIs:代表药物有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坐立不安、性欲减退、头痛等。

SNRIs: 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激越症状和性功能障碍。

NaSSAs:代表药物为米氮平。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镇静和体重增加。

NDRIs: 代表药物为安非他酮。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疼、震颤、惊厥、激越、失眠、胃肠不适等。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尽量使患者达到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抗抑郁药物一般在2~4周开始起效。

若用药治疗6-8周无效,可改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另一类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

巩固期治疗

目的是防止患者在急性期症状部分缓解后,因早减药或停药后出现症状复燃。

巩固期患者病情不稳、复燃风险较大,需持续治疗至少4~6月,需强调治疗方案、用药剂量、使用方法与急性期相同。

维持期治疗

为了降低复发的风险,结束巩固期治疗之后还应进行维持期治疗。

维持治疗时间的研究尚不充分,一般如出现两次以上的复发,尤其是青少年起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病情严重、自杀风险大或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其维持治疗的时间应至少2-3;多次复发者(3次或以上)主张进行长期维持治疗。

一般以急性期治疗剂量作为维持治疗的剂量,可以有效防止复发。

维持治疗结束、病情稳定后,可缓慢(数周)减药直至终止治疗,同时应密切监测复发的早期征象,一旦出现,应迅速恢复原有治疗剂量。

其他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是指通过和医生谈话、交流来进行治疗,根据针对的问题不同,可分为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及婚姻家庭治疗等。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合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疗效相仿。

需要注意的是,对与严重的或内源性抑郁,往往不能单独使用心理治疗,需要在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

物理治疗

临床上同时也可联合使用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 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治疗辅助治疗,其中,MECT可快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并可明显降低患者自杀死亡率。

中医治疗

抑郁症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

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可达60%~70%。 因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大多患者的症状可缓解,且能够恢复病前的状态。

但抑郁症的康复与多种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症反复发作,甚至是抑郁症病程慢性化,致使患者有残留的抑郁症相关症状,社交、职业技能等能力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自杀是抑郁障碍患者最严重的后果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 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约1/5的抑郁障碍患者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康复

抑郁症患者应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家庭职能的康复、社交技能的康复及职业技能的康复等。

有效的康复治疗可帮助患者建立起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可以使患者更快地恢复日常生活、重新适应社会,同时还可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

复发

患者首次抑郁发作经有效治疗缓解后,约半数患者不会再复发,但经历了3次及以上抑郁发作、或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其复发风险会明显提升,可达90%以上。

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获取亲属、朋友和社会的充分支持,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遭遇应激事件,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未能严格遵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等等,都可能会造成抑郁症的复发。

                                                                       常州大学医疗保健中心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医疗保健中心
中心地址:8号辅楼一楼(科教城校区)
联系电话:0519-86330120    83290120(科教城校区)
邮箱:ybzx@cc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