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认知误区
发布时间: 2020-11-17 访问次数: 419
高血压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任何症状,直到出现重要脏器的损害,因而被称为“隐形杀手”。对于高血压,人们普遍存在着许多认知误区。而这些误区可能导致患者不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病情,从而影响病情。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静息时平均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或平均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或两者均增高即可视为高血压。
大部分青年人高血压中,收缩压及舒张压常常均升高。但老年人高血压则通常是收缩压增高(≥140),舒张压正常或降低(<90mmHg),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凭感觉用药,凭症状估计血压水平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不适感,但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关系,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因为高血压所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不是由临床症状引起的。即使是轻度血压高也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初诊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高危患者”要立即接受药物治疗;“中危患者”需要监测血压及其它危险因素1个月,再根据评估确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低危患者”则需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监测3个月之后再确定是否用药。
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每周自测一天血压,早晚各一次,每次连续测量血压2-3遍,每遍间隔1分钟,取后两遍血压的平均值,因为第一遍测量的血压值往往因突然加压刺激而偏高。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
误区?清晨高血压无关紧要?
清晨血压是指清醒后1小时内、服药、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小时或早晨6:00~10:00间的血压。
很多患者常常忽视了清晨高血压。其实血压在24小时内是不断变化的,清晨通常是一天中血压水平最高的时段。研究显示,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在清晨时段的发生率最高。
所以,必须重视清晨血压管理。除了自身的病理、生理学原因之外,降压药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要遵从医嘱,选择使用安全可长期坚持的,能够真正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的降压药物。
血压正常后再吃药,血压会越来越低?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大多数人需终生服药。血压忽高忽低地波动有损于心、脑、肾等器官,危害极大。所以即使暂时控制了血压,也不可私自停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认为,血压已经正常了,天天服用降压药会使自己的血压越来越低,这是不科学的。药物和食物一样,每天都要进行代谢,患者服用维持剂量的降压药,就像每天吃饭维持生命一样,不会使血压越降越低。
只要吃药就万事大吉?
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吸烟、饮酒、大地大喝、熬夜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维续损害血管,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很多人血压难以控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误区五:
用药太早,产生耐药性
除了早期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暂时不需要康降压药外,其他患者都是越早服药获益越大。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降低心脑肾疾病发病的风险,远期后果越好。
误区六:
长期自行购药,不测血压
有的患者自己按照处方买药,长期不去复诊。专家提醒,每个人的病情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各种原因,血压会有所波动。降压需要保持长期稳定。
首先,定期测量血压,检验疗效。
其次,降压强调个体化用药,最好每天或每周定期测血压、做记录,掌握用药量与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最适宜。
最后,坚持定期复诊,让医生根据变化,准确地指导用药。
使用保健品降压更安全?
有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不愿长期服用西药,而依赖非药物治疗法。实际上,许多宣传夸大养生疗法和保健食疗的功效,说可以代替药物治疗,这都没有科学验证。
大多数保健品如天然保健食品、饮品以及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项链等),并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难以达到治疗目标,还会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使用中成药降压更安全?
还有人认为中药的副作用小,降压效果也更好。实际上所有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西药使用说明书非常全面、详细,即使发生非常低的不良反应亦被详尽列出。但市面上某些中成药药品说明书很简单,副作用也可能未完全列出,患者需要仔细辨别。同时有些中成药只是短效降压药,服用不当可能引起血压波动,危害更甚,患者需谨慎使用。
过分关注血压数值,精神紧张
无论健康人,还是高血压患者,血压都有昼夜节律变化,而且还受气候、环境、活动、情绪变化的影响,不同时间段测量的血压值有所不同。
对此,不能认为是血压不稳而频繁加减药量,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有的患者对自己血压过分关注,频繁测压,精神紧张,不利于血压控制;频繁调整降压药,反而影响降压效果。
误区十:
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强调降压达标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一般高血压患者经过2-4周的治疗后使血压达标,而老年患者、冠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器官供血不足,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增加危险,尤其是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