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界睡眠日”
发布时间: 2023-03-22 访问次数: 65
良好的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需求,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和保持正常心理极其重要。
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2023年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主题“良好睡眠,健康之源”是为了进一步呼吁大众重视科学睡眠,重视睡眠健康。


GOOD NIGHT
现今,社会各方面压力倍增,我们处于一个“全民缺觉”的时代,儿童青少年也不例外。中国睡眠研究会2019年发布的《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提示成年人及儿童青少年均存在“不愿睡”的问题;2022年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成年人睡眠时长超过6小时的占比在逐步降低,而教育部颁布“睡眠令”和出台“双减” 政策后,6~18岁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比还在增加(2022年67.03%,2019年62.90%)。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将睡眠健康纳入主要行动指标,解决睡眠难题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命题。



睡眠被定义为一种短暂的、自然的、周期性的、可逆的生理现象,并伴随特定的行为(如卧位、闭眼、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少等)和生理特征(如脑电图特征)。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种类型,非快速眼动睡眠是一个相对安稳,并对大脑和机体具有修复功能的睡眠阶段;而在快速眼动睡眠期,个体往往会经历栩栩如生的梦境,并伴随着快速的眼球运动以及心率和呼吸的波动。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以一定的规律交替进行,称为次昼夜节律或睡眠周期。


1. 睡眠时间足量。睡眠时间根据年龄和个人而有所差异,有些人可能睡6小时就能恢复体力,完成一天的活动,有些人则可能需要8小时的睡眠才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
2. 睡眠应是连续的、稳定的。不能是一天24小时中拼凑起来的几个小时,夜间醒来的次数也不宜超过2次。
3. 睡醒后感觉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如果醒来后感觉困倦、乏力、烦躁,出现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等情况,说明可能没有睡好。

——来源于《江苏疾控》
常州大学医疗保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