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儿科急诊爆满或因「免疫落差」:WHO、Nature 发文,该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 2023-11-30 访问次数: 107
上周,世卫组织(WHO)流行病和大流行防范部门代理主任 Maria Van Kerkhove 博士在接受采访时,针对中国目前儿童呼吸道疾病激增的现象提出了明确观点:
根据 WHO 收到的数据,中国目前的儿童呼吸道疾病激增,可能由于新冠大流行后存在 immunity gap(免疫落差),导致一些儿童对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其他一些呼吸道病原体缺乏免疫防御能力。[1]
而就在 11 月 27 日,Nature 也发布新闻内容讨论「中国儿童肺炎浪潮」成因,观点与 WHO 专家基本一致。[2]

此事引发了全网对于「免疫落差」、「免疫债」这些免疫学词汇的热议,要不要戴口罩的争论也再度掀起。
此番争议究竟该如何看待?对于个人而言,今冬又该如何降低自己和家人的感染风险?
免疫落差、免疫债,并非新概念
免疫学是医学中最复杂的学科之一,既有着一些非常简单的原理,但也有大量拗口难懂的概念,而几十年来很多人对于免疫力的理解仍然存在偏差,因此在涉及各种传染病的话题上常常有误解。
首先关于免疫债(immunity debt)。
就在 Maria Van Kerkhove 受访前一天,WHO 的官方说明当中也提到,考虑到新冠限制的取消,这种防护 NPI(非药物干预)措施解除后出现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峰的情况并不意外,因为其他国家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3]
在 2020 年新冠刚爆发时,各个国家都没有新冠疫苗,没有抗病毒药物,没有中和抗体,唯一能够预防新冠病毒的就是强力的 NPI 措施,包括关闭边境、关闭一些学校和企业、旅行限制、大量测试、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隔离等。
这些措施不仅限制了新冠病毒(尤其是初代的原始毒株)的传播,同时也很好的控制了其他许多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和发病。而当限制措施放松或者取消之后,这些传染病可能就会卷土重来,而由于人群中整体特异性免疫水平的降低,传染病的峰值可能还会高于往年。
这一现象早在 2021 年就被发现了。
2021 年 12 月,发表在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柳叶刀-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研究表明,新西兰在 2020 年的 RSV 感染水平非常低,没有像往年一样出现因为细支气管炎住院的季节性流行。[4]

2021 年 4 月,新西兰部分放松了严格的边境关闭措施,允许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旅行。随后,新西兰的 RSV 病例迅速爆发。
在 2021 年冬季的最高峰期(当年 7 月),新西兰 RSV 的监测病例数量是 2015~2019 年的 5 倍之多,0~4 岁儿童因为 RSV 引发的细支气管炎 ICU 病例数量也比往年高了将近 3 倍,这给新西兰的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的《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同样提到了免疫债的相关问题。
该专家共识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深圳市儿童医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联合参与制定和审校,通讯作者申昆玲教授是国家儿科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在专家共识中提到,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成人的交流和接触不可避免,成人呼吸道病毒携带者或感染者是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重要传染源之一。免疫债是指特定时间(如呼吸道病毒大流行采取严格社交限制期间)内人群病原体免疫刺激缺乏,使其免疫水平较前下降,增加了儿童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易感性。[5]
怎么理解 WHO 说的「免疫落差」?
「免疫落差」这个概念,虽然被 WHO 以及一些专家共识解释目前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但是大家需要知道的一点是,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是众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病毒特性变化、免疫屏障、季节因素和人群行为变化等。
因此,免疫落差仅仅是作为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专家之间也存在意见分歧,将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另外一方面,免疫债和免疫落差虽然看似相同(一些场合也可能会被混用),但是在大众传播场合,「免疫债」可能并不是一个很恰当的词汇。
免疫债可能让一些民众认为如同金钱方面的债务一样,之前欠下的就必须要偿还,从而否定个人采取 NPI 等防护措施的价值。实际上,免疫债涉及的是对特定病原体的群体免疫水平,而非个人的免疫水平。
最早在研究论文中提出免疫债概念的法国研究人员 Robert Cohen 等人,在去年底又发表了一篇新的论文,澄清了外界对于免疫债的一些误解,其中最重要的是:
为遏制新冠大流行而采取的 NPI 是必要的,但与任何治疗措施一样,NPI 有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NPI 不意味着削弱个体的免疫能力、或者缺乏接触 RSV 和流感等病原体可能会不可逆转地损害免疫系统。研究人员提出的是,由于缺乏病原体暴露,NPI 可能会降低一些儿童对特定病原体的适应性免疫力。[6]
图源:文献 6
因此,免疫债和免疫落差这些概念,只是对防护放松后其他传染病反弹的一种解释。在缺少疫苗和有效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严格的防护措施正是控制病毒传播以及降低重症率/死亡率最关键的措施。
需要戴口罩吗?
最后一个问题:当前呼吸道病毒感染增多,我们需要戴口罩吗?
首先,免疫债讨论的是群体层面的影响,而非个人层面。其次,戴口罩只是各种 NPI 措施中的一种,它是有效的,但不是万能的。
实际上只有小部分呼吸道病原体(比如新冠、流感)是有疫苗的,绝大多数(>99%)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无法通过疫苗接种预防的,包括 RSV、HMPV(人偏肺病毒)、腺病毒和鼻病毒等。这也意味着孩子们在出生的头几年,要频繁经受这些病毒的攻击。
但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普遍性,并不代表我们要选择主动感染。在必要时候选择适当的防护方式,比如在传染病流行季节的医院中自觉佩戴口罩,可以降低自己被各种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风险。
这里再强调一次,口罩并不会降低人的「免疫力」,它只会降低感染病原体的概率,这和到了秋冬时节各个国家都鼓励接种流感疫苗一样(当然对于流感防护来说,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是最大的)。
而当大家都戴好口罩时,群体的感染风险就降低了,而这样的 NPI 措施强度越大、执行时间越长,群体对特定病原体(比如 RSV)的免疫水平可能就会逐步降低,一旦放松 NPI,病毒可能就会卷土重来,甚至巨浪远高于往年水平。
所以,免疫落差更大的影响在于大多数易感/易重症人群在短时间内高发病,医疗系统所要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另外还有一个正在研究的问题在于,不同病毒对于不同年龄段(尤其是儿童)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儿童原本会在 2~3 岁时首次接触某些病原体,但是现在他们到了 5~6 岁才首次接触这些病原体,那么他们所经历的炎症反应是否会更加强烈?
这,需要更多研究结果才能揭晓答案。
最后,对于个人而言,无论你如何看待免疫落差/免疫债这些问题,请记住这是针对群体的概念,你自己还是应当遵循科学规范的防护策略,降低自己和家人在这个冬季的感染风险,简单来说就是三点:
1、接种必要的疫苗,比如流感疫苗,降低感染及感染后重症的风险,「老弱幼孕」更应该尽快接种;
2、做好 NPI,比如在高危场合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等。戴口罩有效但并非万能,更重要的是它不会降低你的整体「免疫力」;
3、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毒的感染都是自限性的,对症治疗即可。但是如果是高危人群,在确诊流感或者新冠后,建议早日进行抗病毒治疗。
遗传学博士、药企研发科学家 周叶斌:
最后,公众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要,对疾病有预期、不用一发烧就往医院跑,关注个人防护,均为可以通过「免疫落差」来推导出的潜在应对措施。
--来源于《丁香园》
常州大学医疗保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