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干扰如何改写RSV流行规律?斯德哥尔摩二十年数据揭示流感与RSV的隐秘博弈​

   发布时间: 2025-10-30    访问次数: 10

当2009年甲型H1N1流感席卷全球时,一种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在斯德哥尔摩北部悄然发生——原本规律交替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两年流行周期竟彻底逆转。这一现象背后,是流感病毒暂时“封锁”了易感人群,还是气候突变或出生率波动的结果?最新发表于《Nat Commun》的研究通过二十年住院数据与数学模型层层剖析,发现病毒干扰(Viral Interference) 才是颠覆RSV流行规律的关键推手。尤其令人惊讶的是,2009年的大流行流感病毒H1N1对RSV的干扰效应最强,甚至改变了此后十年的疫情节奏。

-文献速递-

英文标题:Unraveling the role of viral interference in disrupting biennial RSV epidemics in northern Stockholm

翻译标题:揭示病毒干扰在破坏斯德哥尔摩北部两年一度的 RSV 流行中的作用

通讯单位: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期刊:Nature Comminications

分区:综合一区/JCR Q1

影响因子:15.7(2024)/17.2(5年)

发表时间:2025.8.30   

图片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研究背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影响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重要病原体,在温带地区呈现冬季流行。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后,全球RSV活动出现延迟,斯德哥尔摩北部地区的RSV两年周期流行模式(偶数年早发/大流行,奇数年晚发/小流行)被打破,转为偶数年早发/大流行、奇数年晚发/小流行。
  • 核心问题:这种两年周期模式改变的机制尚不明确。研究通过数学模型检验三种假设:(1)出生率突变;(2)极端低温;(3)病毒干扰(Viral Interference)。

二、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 时间范围:1998年7月至2018年6月的每周RSV住院数据(斯德哥尔摩北部地区)。
  • 辅助数据:出生率、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以及2009-2016年的流感住院数据。
  • 数据处理:使用小波分析提取RSV流行的年际和两年周期相位角,量化流行时间和强度。

2. 模型构建

  • 基础模型:采用年龄分层的SIS(易感-感染-易感)模型,基于Pitzer等提出的框架,包含母体抗体保护、多次感染免疫增强等机制。
  • 病毒干扰机制:在模型中引入临时免疫人群(R0-R4),假设流感感染通过先天免疫反应暂时保护宿主免受RSV感染,保护率与流感住院数成正比。

3. 参数估计与模型比较

  • 方法:采用最大似然法和采样-重要性-重采样法(SIR)估计参数,使用AIC准则比较模型。
  • 假设检验
    • 模型1:病毒干扰效应在三阶段均相同。
    • 模型2:大流行前后干扰效应不同。
    • 模型3:三阶段干扰效应均不同。

三、研究结果

1. RSV流行模式的改变

  • 2009年前:RSV呈现规律的两年周期,奇数年早发/大流行(如1999/00、2001/02季),偶数年晚发/小流行。
  • 2009年后:模式逆转,偶数年(如2010/11季)转为早发/大流行,奇数年(如2011/12季)转为晚发/小流行。

2. 假设检验结果

  • 出生率假设:2009年出生率增加10%,但模型无法解释2009年后的模式改变(图S3A)。
  • 气候假设:2009/10和2010/11年冬季异常低温,但加入气温和湿度参数后模型仍无法拟合数据(图S3B)。
  • 病毒干扰假设
    • 仅模型2和模型3能重现2009年后RSV两年周期的逆转(图4A)。
    • 模型3(三阶段干扰效应不同)为最优模型(AIC最低),其预测的RSV流行时间(重心)和强度与观测值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74,p<0.001)。

3. 病毒干扰参数估计

  • 大流行期H1N1病毒对RSV的干扰效应最强(中位数=-1.23,95% CI: [-1.58, -0.89]),显著高于大流行前季节性流感的干扰效应(中位数=-2.69)。
  • 临时免疫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94天(95% CI: [0.55, 19.01]),与动物实验结论一致。

4. 易感人群动态分析

  • 病毒干扰通过暂时减少易感人群(S1)并增加临时免疫人群(R1),延迟了2009/10季RSV流行,导致2010/11季易感者积累更多,引发更大流行(图6)。
  • 这种易感人群的动态变化是两年周期逆转的核心机制。

四、讨论与意义

1. 病毒干扰的群体水平证据

  • 研究首次通过数学模型验证了流感病毒对RSV的干扰效应在群体水平的存在,与动物实验(雪貂模型)中H1N1病毒诱导临时先天免疫的结论一致。
  • 干扰效应具有亚型特异性:H1N1pdm09 > 流感B > H3N2(与Laurie等研究一致)。

2. 与其他假设的对比

  • 出生率:短期出生率变化对RSV动态影响有限,与Morris等理论一致。
  • 气候因素:极端温度仅可能暂时改变RSV流行时间,但无法解释持续的模式逆转。

3. 模型局限性

  • 未区分RSV-A和RSV-B亚型;
  • 流感数据缺乏亚型信息,无法细化干扰效应的亚型差异;
  • 单病原体模型无法捕捉共感染等复杂机制。

4. 公共卫生意义

  • 病毒干扰导致的易感人群短暂变化可显著改变疾病传播模式,对疫苗策略设计具有启示。
  • 类似机制可能适用于其他呼吸道病毒(如COVID-19与非药物干预后的RSV反弹)。

五、结论

  • 病毒干扰是斯德哥尔摩北部RSV两年周期逆转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2009年H1N1大流行病毒的作用最强。
  • 研究强调了病毒间相互作用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动力学中的重要性,为未来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来源于《medsearch》

                                                        常州大学医疗保健中心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医疗保健中心
中心地址:8号辅楼一楼(科教城校区)
联系电话:0519-86330120    83290120(科教城校区)
邮箱:ybzx@cczu.edu.cn